为进一步加速公园事业的发展,推进以历史名园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园战略,公园中心党委决定联合中国智库联盟开展以创建“北京公园创新发展模式”为主旨的调研和创新发展工作,并于20屋顶绿化种植容器12年7月11日成功召开了中心创新发展第一次工作会。
按照中心党委的要求和创新发展调研工作组的统一部署,园林科研所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启动了所内创新发展的各项工作。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心关于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工护栏花盆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实施措施的基础上,建立了科研所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召开不同层面和规模的工作部署会,以《所报》专刊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发动全体职工,全面领会和把握创新发展的精神实质,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工作中。
作为单位行政工作的主要领导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本人在科研所的创新发展工作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为更好地落实中心创新发展的决策任务,带领全所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有效地推动科研所的创新发展,本人对科研所的创新发展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初步形成了本所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总结如下。
对创新发展的基本认识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从广义上说,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正像江泽民同志的论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如此,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壮大是如此,甚屋面种植花盆至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
公园管理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围绕管理体制的完善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改革是成功的。在推进转型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深化改革来推进全面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自身的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心党委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践行“北京精神”和世界城市建设,促进首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经过中心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委托中国管理智库联盟对全中心系统开展北京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并全面启动创新发展工作。这项工作,是全面推进公园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公园中心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是中心领导集体“锐意进取、求新求变、追求卓越、敢于逞能”探索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集中行动。
中心主任郑西平就此次创新发展工作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指示,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有序推动北京历史名园的蓬勃发展”的主题报告中,他着重强调北京公园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新试点和新模式,提出要从“上水平、探规律、讲方法”三个主题切实做好调研工作。
根据本人对中心领导指示精神和调研领导小组各项文件、通知要求的理解,个人认为,此次创新发展工作的突出特点和要求体现在:一要按照“国际标准、全国一流、首都特色”的标准,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发展的方向,团结一致共同谋划未来;二要统一思想、认真思考、转变观念、达成共识,不是被动地等待上级布置工作,不是以完成调研任务为目标,而是要主动进行开拓创新,主动探索事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三要实事求是地全面总结现有体制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全面领会和贯彻中心的指示精神,真正做到“不回避”、“不走样”;四要继承自己的优势与优良的传统,吸取国内外公园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真正找到自身的创新点和发展点。
园林科研所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园林科研所自1979年成立以来,作为北京园林绿化行业唯立体绿化花盆一的市级综合性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通过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为首都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2006年首都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改革及公园管理中心成立之初,园林科研所也曾面临新的管理方式、发展定位等问题,在中心领导集体的明确指示下,科研所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并强化了科技创新和科研能力建设。回顾科研所成立33年尤其是中心成立后六年多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以下经验和体会:
明确发展定位是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科研所成立以后直至公园管理中心成立之前,一直是以园林行业政府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的身份,面向整个北京的园林绿化发展开展工作,中心成立后在上级主管单位的性质和管理权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园林科研所也曾面临在新的管理体制下自身发展定位的思考。在中心领导集体的明确指示下,科研所重新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并强化了自身的定位,即坚持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的性质,坚持为政府决策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服务”宗旨,坚持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的工作方向,同时强化为公园建设和公园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服务理念。
这种定位的基本考虑在于:一是作为市级科研所,必须担负为整个北京市的园林绿化体系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二是作为园林行业的研究所,必须重点研究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三是作为公园中心的直属单位,必须强化为公园事业发展服务的功能;四是作为北京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城的重要支撑单位,必须为首都农业产业转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引领和咨询服务;五是作为应用技术科研所,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以研发高技术支撑下的实用技术、优良品种为核心任务。
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实践,科研所在科技创新水平、科技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没有因为边缘行业、边缘领域的挤压而被边缘化,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心对于科研所定位和发展屋顶绿化种植容器方向的指示是英明的,科研所的定位是十分正确的,也是今后应该继续坚持和深化的。
提升研发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关键途径。强化科研所的定位,要实现科技服务的任务和科研所的发展目标,为政府和行业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基层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同时促进科研所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地位的巩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而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和强化研发能力。没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就不可能有好的科研成果,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三服务”的作用。中心成立六年来,科研所主要通过扩大课题研究范围、打造新的平台和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强软件和硬件条件建设,提升科研能力。一是拓宽课题申报渠道和研究领域,以课题为依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研课题是科研所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开展技术服务的重要源泉,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支点,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心成立以来,科研所除了得到中心的课题立项支持外,还多渠道争取各方面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项目等。在完成课题的同时,提升了科技攻关团队的力量,取得了新的科技成果,也强化了成果转化、科技咨询和科学普及的能力。二是打造科研平台,提升科研条件。建立了北京园林系统仅有的两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即“绿化植物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北京园林绿化行业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通过国家计量认证(CMA)的园林绿化检测中心,对外开展土肥和防水卷材耐根穿刺性能检测;建立了北京首座大树试验站。依托这些新平台,2011年到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补助80万元和市财政仪器设备专项经费488万元,2012年又向市财政申请并已通过评审1200万元设备费,大大提升了科研设施条件。三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创新发展夯实基础。完成了科研办公用房改造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将于近期开工,可增加2600平方米的实验用房;完成了龙潭苗圃改造工程,包括中试基地温室、花卉温室、种苗温室、树木扩繁温室共计1720余平方米温室的改造翻建,及配套上下水、天然气和市政供电独立接入、锅炉房、园路铺装、管理和配套房改造等。
建设人才团队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才队伍是科技工作的支柱。如果说颐和园、天坛可以依托佛香阁、祈年殿等历史遗产及其强大的品牌效应,科研所最大的财富则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科研所就失去了支撑事业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及由此产生的科技成果和效益将无从谈起。
为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科研所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努力打造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一是选择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强的人员,承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培养各领域的科技骨干和带头人;二是积极选拔综合素质高、协调能力强的青年骨干充实部门管理岗位;三是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尽可能根据个人的优势和专长给予合适的岗位;四是强化培训,从科研能力到综合素养,进行专项辅导、考察交流、学历进修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五是从高等院校和相关渠道引进高素质人才;六是聘用社会上的专项人才,补充岗位编制不足的重点领域。
总之,在中心创新发展新思路和重大举措面前,科研所自身虽然不是公园单位,但是作为事业发展的支持单位,也要积极地以公园一线单位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积极探索,通过机制创新寻求事业发展的新的支撑点和突破口,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为公园事业发展和首都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