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客厅,在人居环境中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是重中之重。大多数人这样认为,客厅是家庭中入户最直接的地方,在一个家庭中,它总处于一个最明显、最主要的位置,而且,客厅在家庭中是接待亲戚朋友的地方,同时,客厅也应该是居住者讲究个性的地方,居住者的爱好、文化素质、人品都可以通过客厅的设计表现出来,客厅除了要满足合理的功能外,材料、色彩、质感、照明以及对于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都要进行合理的统一考虑,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广场在城市空间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广场的存在也像客厅在家庭中的地位一样具有类似的特点。
1.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广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发展是同步的。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特征,是人类生活环境和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起源于欧洲。早在古希腊时候,许多宗教活动,都是在广场中举行的。随着时代的变更,广场的种类日益地增多,在形式上出现了政斜屋面绿化花盆治性广场、纪念性广场等,广场逐渐成了城市的象征。到了现代,城市居民对广场的依赖越来越强烈,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广场,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需要而建设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户外公共交往空间,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
2.城市广场的特点
2.1.依据基地环境构建城市广场
广场,顾名思义,具有广阔的空间,是以周围三维的立体空间为依托,强调二维的开敞性。它的空间是以实体形式而存在的。而这些三维的立体空间又构成了广场的视觉焦点。是和周围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建设的。同时,建筑物本身的体量、造型等特点也体现了某种精神,成为广场精神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汉中门广场为例,它的建设对南京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六朝古都城市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实现了对古遗址的保护。它的建设是南京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缩影。从汉中门广场的历史沿革来谈,据调查,石城门现仅存东、西两面墙体和东、西两券城门。因其正对石头城,故命名谓石城门,入清以后,便演绎为汉西门,并一直沿用至今。1931年,在汉西门北约20米处拆城开门,并以路为名,称汉中门。由此,慢慢地人们即以汉中门来统称包括汉西门在内的这一地段。汉中门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辟虎踞路时拆除,但拆除后的广场仍习惯称为汉中门广场。1997年3月18日,以汉西门为主体的汉中门市民休闲广场正式竣工开放。 汉中门广场为城西干道中段的交通集散点,东口为汉中门,西口接石城桥,与凤凰南路、长虹路相接,南口为虎踞南路,北直通南京长江大桥。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建成的广场,东起南京中医学院大门,西起组合花盆石城桥,南起汉中商场,北到清凉门与虎踞路相连。南北向路幅45米,东西向路幅由40米过渡到45米,道口总面积为77260平方米。在这样的一个开阔的空间里,以突出古石城门的浓郁历史内涵为基调,原汉中门广场城门残留城墙和南侧城墙屹立在道路中间,路形不规则,交通极不畅通,为南京市严重的“卡脖子”道口之一。新建后的汉中门广场的设计是以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古城墙”建筑物为设计主题向古今双向延伸的。新建的汉中门广场是南京城市形象的一个缩影,是从江北直达市区的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广场成为了南京的一个具有特色的地方,现在的汉中门广场是围绕“古城墙”,和新建广场达成共鸣。因此,因地制宜是广场建设的一个特点。
2.2.开放与交往是广场的基本功能
城市广场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聚会、休闲的活动场所。它是个交往的场所。因此,城市广场必然是一个公共性的开放的活动空间,广场应便于开展各种休闲、运动、娱乐、集会等各种活动,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同时广场还应具有良好的可参与性。从环境心理学角度上来说,个体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表示人们具有对公共活动、相互交往以及共同使用空间的需求特性。环境心理学家把符合人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的空间称为社会向心空间,指倾向于使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促使人们相互交往,寻求丰富的环境刺激的空间。人类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上,通过人际交往,个体之间不但进行了信息、思想和情感沟通,而且满足了个人的心理需要。只有城市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广场的各种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广场的各种设施,其公共性才能得以体现。另外,再次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场所”就是强调人在其中的感知、情绪和行为。场所就有一定的内在的心理力度,从而吸引和支持着人们的活动。因此,城市广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场所,是城市形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广场的布局、空间规模及其美感、愉悦感都要以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活动需求为衡量标准。因此,开放和交流不仅是人作为社会中一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证明,公共活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广场设计理念也应该着重地强调为人所用,给居民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富于生气、具有人情味的城市广场环境。然而,在现代城市的物质空间中,人们或被“抛”在一边,或是被成群的钢筋水泥结构隔开,人们彼此缺少交往,缺乏友谊,这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公共性的需求。因此,城市广场的建设该考虑到人文性。
以汉中门广场为例,一天中,它都为居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早上,中老年人主要是进行健身活动;上下午则主要是以聚会为主,傍晚和晚上活动的人群最多,主要活动内容以散步、休息为主。在一年中,春秋季居民可以到广场上放风筝,夏季,居民可以在大树下纳凉屋面种植花箱,人可以通过广场很好的交往起来,在城市广场的需求方面,不同居民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生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汉中门广场大面积的草坪、热闹的处所以及城门旁游乐玩具的设施给那些喜欢群聚、聊天、遛鸟的老年人、好动的青年人、活泼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场所。而沿城墙一边的绿荫大树,地面的鹅卵石铺装给情侣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因此,城市广场不仅仅是城市的展示空间,而且还要有明确的功能区分,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放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用来满足各式各样的人交往的需要。
在树种的选择和服务设施上也要体现城市广场的人文关怀。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客厅,必然要考虑到居民的舒适性。汉中门广场内的绿地设计,采用了多种形式,他分了回归田园区、舞台广场活动区和休闲漫步区。广场铺植草坪植被约8000平方米,栽植了龙柏、杜鹃、红花檵木等多种乔灌木,并置有草花数千盆。夏天,南京的紫外线辐射强,大型的乔灌木,能为居民提供较多的树荫。此外,汉中门广场绿化草坪不仅具有观赏性,它更具有实用性,花坛均砌成30-40公分高、35公分宽的矮墙,使广场可坐率达到80%以上。在回归田园区,一反传统的花池高出地面的形式,采用了花池与铺地相平、甚至下沉、使市民漫步其间,能最大限度地接触草坪,接触绿色,感受自然。这样拉进了城市居民和广场的距离,使城市广场的亲和力大为增强,从而在心理上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信心,加强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不仅绿化的布局,汉中门广场其中的公用设施也是比较齐全的,有公厕、电话亭、座椅、照明灯光、垃圾筒、供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等设施,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在广场休息的居民交往的需要。
2.3.文化内涵是广场的灵魂
客厅是讲究文化的地方,是体现居住者文化素养和个性的地方,在一个城市的广场中,文化是特色的灵魂,一个没有特色的广场是没有灵魂的广场。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新的文化交往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形式,人们开始关注更多交往文化,人、文化、广场形成了广场人文的生态系统,广场文化成为了广场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广场成为了文化空间的载体。因此,城市广场的设计要能够反映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充室外植物墙分挖掘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
还是以汉中门广场为例,广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石城门,距记载南京城墙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砖砌的都城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门始建于南唐,为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城门,这里历史文化氛围浓重,是六朝古都南京深厚文化的缩影。广场上绿地和铺装图案采用了方格的形式,隐喻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方格网布局体系;石制的辟邪抽象了六朝石刻的精华;记事碑,古井遗址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历史;石灯笼,石鼓凳则营造出怀旧的氛围……这些设施,其布置除了满足自身的功能外,都是为了与广场的主题相匹配,在道路上,曲尺形、正方形、方格形均体现出历史感的肃穆与严谨,现代归整形式强化古城门的历史特征,以上都是为游憩其间的人们营造出整体的历史文化感。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了以古城门为代表的传统风格,PVC发泡花箱在整体规划上做了规则式的布局,使古城墙与新建广场构成统一基调。城市的广场应该突出地方文化,不同的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都有差异,南京则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那么南京的城市广场就该结合南京的特点,以突出优势和自己的个性,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另外,城市广场要突出大众文化,城市广场是市民的广场,所有人都有权利使用广场,广场的建设要适合大多数人的需要,广场的文化应该是大众的文化,要立足于本地,能够为广大市民所接受并贴近生活。在广场中的雕塑、建筑小品、水景、绿地等要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特点和精神风貌。
3.结束语
城市广场是城市规划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空间的节点。它的分布和功能定位取决于城市的整体设计。汉中门广场的设计在其独特性的同时,存在着普遍性。广场空间设计的多功能复合,广场空间的多层次,广场的文化内涵充实,对地方特色、历史文脉的继承等,是汉中门广场的主要特点。现代城市广场无论其功能、内容和形式都必须适应和满足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场的设计与规划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注释:①李其容:《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P87
参考文献:
①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 《城市广场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②刘蔓编著.《景观艺术设计》.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③周岚编著.《城市空间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